谈谈我见过的很多人的思维误区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互联网上,我都不难见到持以下两种观点的人:
1.将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完全视作是党领导下的伟大成就

  1. 将当前的经济环境困境视作科技进步带来的副作用(表现为将当前的失业问题归咎于工厂的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等)

乍一看,这两种观点似乎相互矛盾,但是我确实见过不少同时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
你可能会奇怪,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经济困难、就业问题是技术进步造成的,那么他们难道会把如今生产力进步造成的困难也归于党的领导吗?
这么一说,他们貌似是自我矛盾的。
遗憾的是,持有这类观点的人往往也不具备找到自己认知矛盾的能力。不过,我也见过能够自圆其说的说法。即认为前者的进步是能够对人民生活产生切实好处的进步,而后者则是当今的资本家压迫工人手段的进步,这两种生产力的进步发起者不同,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但其实这样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


为什么说中国本应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历史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而不仅仅是单一政治力量的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依赖于党的领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单靠某一个因素或力量无法完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的发展潜力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无论任何一个政党,都很难做到不让中国发展起来。

人口与经济密切相关,对于中国来说人口问题尤为重要。中国近四十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其中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核心因素是改革开放使得人口红利转化为生产力,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足,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国长期保持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 ————新华网
中国具有巨大的人口优势,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质量,都远胜于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就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投资对中国青睐有加。这几乎是中国近几年发展的最大动力,因为这些劳动力所从事的低端制造业,可以说就是中国近几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
人类社会在是在基本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哲学角度看,生产力的进步本身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具有正当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它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技术手段以及人类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无论是在社会主义体系下还是资本主义体系中,生产力的进步都被视作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之一。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将技术进步视作洪水猛兽都无疑是倒退的、荒谬的。

那么,当前的就业、经济问题源于什么?
实际上,当前经济困境的核心问题更多地在于内需不足、国际贸易困难以及现有分配机制的失衡,而这些问题并非由生产力进步本身引发。

中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内需不足。生产力的提升提高了社会总产出,但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大多数民众并未从中获益,消费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因此,虽然生产力不断提升,但消费者需求并没有相应增长,导致了市场萎缩和经济增长乏力。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贸易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供应链中断、国际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对经济造成了冲击。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反而加剧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使得外部环境的波动对国内经济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收入不平等和财富集中的问题依然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困境的重要原因。尽管生产力得到了提升,但资本和资源过于集中,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并没有得到相应增加。这导致了社会消费能力的不足,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无法得到有效激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剩余价值”理论表明,资本家的剥削不仅没有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反而加剧了贫富差距,使得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生产力的进步并不是当前经济困境的根本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内需的拉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生产力进步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提升。


限于本人水平有限,故不保证本文在学术上的严谨程度,仅做个人学习记录。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