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我对爱国的看法
谈一谈我对爱国的看法。
爱国,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热爱,是对代代相传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的热爱;同时,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事物,和在这里的美好记忆——爱自己作为一员的身份认同。
如何理解“爱国”中的“国”?我认为,他并非属于任何一个政权,不随朝代更替、时间变迁而改变。如今的我们,其实与古人爱的是同一个概念——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所扎根千年的地方。
然而,爱国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理想化的事情。从古至今,任何一个统治者都竭力将“中国”与自己的政权绑定,甚至通过教育洗脑民众:爱国就是爱朝廷,爱国就是爱政府,爱国就是爱党。爱国可以爱任何人,唯独不应爱的,是——统治阶级。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是掌握生产资料和控制经济、政治资源的阶级,这些阶级通过掌握国家机器实现对社会的支配。而在民主政府中,理论上,统治阶级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阶级群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组成的多元化结构。民主制度通过选举和代表制,确保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意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资本家阶级、上层精英以及其他政治和经济强势群体,往往通过控制经济资源、媒体、教育和科技等手段,间接影响和主导政府决策。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政权和国家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且应当如此,但这并不是我在讨论的“爱国”中的“国”。
在非民主国家中,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剥削的一方。如果将爱国主义解释为无条件支持当前政权,那无疑是片面和荒谬的。比如,晚清辛亥革命的推翻清朝统治,正是因为革命者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抛弃优渥的生活条件,为底层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这无疑是爱国主义,但如果理解为“爱满清政府”,显然不符合事实。同样,无论哪个朝代,人民有权爱自己心中真正的“中国”,而不应被统治阶级的教化所误导。
在民主国家中,这种政权与国家的捆绑显得尤为荒谬。民主政府本应是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如果政府反过来要求人民去“爱”政府,那说明他们背离了人民,企图凌驾于人民之上。通过强加意识形态,政府试图操控民众,以满足自身私利。如果该国家有完善的民主制度,显然这样的政府会被人民淘汰。
上面我讨论了如今对于爱国的一种荒谬认知,那么正确的爱国方式是什么?
要积极进步。这里指的不单单是追求个人的进步,而是对于追求国家的进步抱有热情与积极性。那么如何让国家、政府进步?怎样才是进步?
对于政府而言,进步意味着更好地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维持社会治安、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自由与公平的市场等。爱国的人应该积极推动政府履行这些职能,并且始终保持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热情与勇气。
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尽管民众想要对政府做出影响变得愈发艰难,但我们别无选择。
总之,爱国是一种宽广的博爱,而非局限于某个政权、某个政党的狭隘爱——爱国不是一种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严肃话题,而是人民对自己的爱、对后代的爱、对未来的爱——它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和归属感,不应被教条主义所束缚,而是通过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文化氛围自然形成的爱。
限于本人水平有限,故不保证本文在学术上的严谨程度,仅做个人学习记录。